有關於「肥貓」的新聞很多,讀者可以參考以下這則報導︰
這類文章的主要立論之一,是被點名的財團法人董事、執行首長薪資「價碼」過高,被拿來比較的基準,是馬英九總統的薪資(月薪約47萬),我個人以為這樣的比較方式很奇怪,馬英九先生是政府首長,這些被拿來比較的財團法人董事、執行首長是專業人才,兩者擔當職務所需的資格條件不同,在職務上被賦予的期待也不同,怎麼可以拿來相提並論呢?這種「蘋果比橘子」的邏輯顯然是有問題的,如果真的要比,我個人以為,立委諸公、媒體朋友可以花一些時間調查國外類似機構的薪資標準,看看台灣給予這類人才的待遇是否真的偏高?這麼做一來讓民眾得到正確的資訊,二來被點名的人也才能心服口服。
再者,媒體對於財團法人執行績效的檢驗方式也顯得過分簡化,以工研院為例,媒體質疑工研院研發成果的根據是去年工研院的「專利通過件數」不如鴻海,這同樣也是似是而非的觀點,鴻海的專利主要以其製程為主,而工研院的專利是跨各項領域的研發與應用,兩者取向、本質不同,又怎能拿來相提並論呢?這就好像質疑一個馬拉松選手百米跑不快一樣,這樣的質疑完全是不合理的。
我個人也認為,財團法人董事、執行首長的薪資標準應該重新檢討規範,但檢討規範絕對不是因為景氣不好爲了平息民怨的大刀一砍,而是要重新思考台灣對於這類專業人才的待遇在國際上是否有競爭力,並提出新的、合理的規範。請讀者注意,我講的是「有競爭力」,而不僅僅是「符合國際行情」而已!前一陣子筆者看到一份在網路上流傳甚廣的簡報檔案,內容是商業週刊報導對岸如何用高薪及禮遇延攬本地的高教人才過去任教,而本地卻因為相關法令規範的關係無法給予這些人才合理的待遇,造成這些專業研究人才與師資大量流失,報導對於兩岸此消彼長的問題癥結提出反思,也對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感到憂心,當別人不斷佈局、投資於未來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理性思考台灣未來,肯定專業人才,善待專業人才,進而善用專業人才,而不是以民粹的角度來思考整件事情。
蕭萬長副總統前陣子參訪工研院,強調科技人才需要被肯定,我個人十分認同蕭副總統的看法,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以下連結︰